视听语言——要点汇总

视听语言既是电影的画面、 声音艺术表现形式的代名词,又是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总称。

电影语言就是蒙太奇。

人们用“视听语言” 统称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

视听语言的基础是电影的两大基本元素: 活动影像和同步声音。它涉及镜头内容、 镜头形式、 分镜头规则和声画关系处理4个方面的内容。

视听语言是表现电影内容的基本方式与剧作、 表演一起共同构成导演创作的三大艺术手段。

视听语言既是电影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法,又是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符号系统。 作为艺术形式视听语言贵在独创性;作为传媒符号系统视听语言必须规范化

动画艺术是从 “实验动画” 开始的,也称其为艺术性动画片。

新型的文化产业模式 “商业动画”。

仍然保持自我风格形式技巧以及制作方式的动画艺术家的作品为 “实验动画”,内涵到形式更倾向本体元素的极限发挥,“商业动画” 则更加趋向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

实验动画片的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的形式特征之一是没有具体背景,以背景留白的写意手法来象征特定空间。 用假定的手法表现一个被夸张和变形的现实,来揭示真实人物的心里特征,或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的哲理。表现一些隐藏在生活中的,难以表达的事实,是实验动画片的创作动机。实验动画片的技术特点是随意性强,具有非标准化工艺,还带有很强的偶然性。

叙事动画片的结构与经典戏剧的叙事结构基本相符,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固定模式的开头、 情节的展开、 起伏、 高潮以及一个完整的结局

动画片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影院动画片、电视动画片。区别是影片播放的时间长度、制作周期、制作成本和制作工艺,一般影院动画片的制作成本要高于电视动画片。

影院动画片的长度一般为90分钟左右。影院动画就是用动画的手段制作电影。

电视动画片是指在电视上播出的动画片。电视动画片分为系列动画片和连续动画片两类。讲述相对独立的故事版本称为剧场版。

1.系列动画片 :系列动画片通常是由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组成的大的系列,每一集的故事情节都是完整独立的,也可2~3集组成一个小单元。 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固定,不会转变,故事演绎套路化。 《蜡笔小新》《猫和老鼠》。

2.连续动画片:连续动画片从始至终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构成的,每一集都相互关联。 它相当于一部影院动画的加长版。 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变化,以描写主人公某个阶段的成长经历为主。

动画片 (Animation) 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追求故事的逼真效果,而运用夸张、 神似、 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 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 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

二维动画又称传统动画。 它是用水彩颜料画到透明的长方形赛璐珞片上,角色及对象可以画在不同的赛璐珞片上,然后将其重叠在场景的背景中。

偶动画顾名思义就是人偶动画,指由黏土偶、 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绎的动画,这种动画通常是用定格动画方式拍摄出来的。定格动画 ( Stop-motion Animation ) 正如它的名称所示,它是一种古老的电影拍摄技术。

1995—2000年是第一阶段,此阶段是三维动画的起步以及初步发展时期(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 标志着动画进入三维时代 )。在这一阶段,皮克斯、 迪士尼是三维动画影片市场中的主要玩家。

2001—2003年为第二阶段,三维动画迅猛发展时期。

IMAX 3D动画是加拿大的IMAX 集团所研发的一种巨型银幕电影。一般商业用35mm底片,IMAX 影片为了增加影像的解析度,采用了特殊的65mm底片及其专用摄影机,冲印成长度为70mm胶片,传统70mm胶片的影像尺寸为48.5mm x 22.1mm, 而IMAX 胶片的影像尺寸为69.6mm x 48.5mm, 即15/7。格式胶片每格上有15个齿孔。

镜头又称“画面”是影片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个镜头是指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连续不断地拍摄一次,是电影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 一部影片是由所含信息、 延续时间长短、 景别、 角度、 运动方式等众多镜头按照特定的顺序组接而成的。

镜头按景别可分为远景、 全景、中景、近景、 特写等; 按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角度可分为鸟瞰、 俯拍、 水平、 仰拍、 倾斜镜头等。 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横摇、 上下直摇、 升降、 推轨、伸缩镜头、手提摄影、 空中摇摄等; 过肩镜头、 主观镜头、 客观镜头、 反应镜头、 空镜头等。

制作动画前都会编写分镜头剧本。一个镜头中又包括很多的元素: 景别、 镜头的运动方向、 角度、 光影、 色彩、 场景中的陈设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演和服饰。要想拍好一个镜头,首先要充分考虑上述的所有元素。

主观镜头:摄影机的视点直接代表某一部动画片中以人物的视角所拍摄的镜头。

客观镜头:客观镜头也称“中立镜头” 。

反应镜头 :反应镜头所表现的内容必须和上一个镜头或者上一组镜头中的内容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时间的延续性。

空镜头:空镜头又称 “景物镜头”,即画面中没有人物的镜头,提供银幕视觉信息,与有角色(包括人或动物等) 的镜头可以互补但不能替代,是导演阐明思想内容、 叙述故事情节、 抒发感情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银幕时空的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等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

过场镜头:过场镜头指在两场戏之间加入一个或者几个过渡性的镜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交代两场戏在空间或者时间上的变化。 过场镜头通常由内容为景物的空镜头组成。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相邻的两场戏在时空的变化过程中不会引起观众的疑惑,并旦以此调整影片的节奏。

长镜头:长镜头能保持电影时间与电影空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表达人物动作和事件发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长镜头的出现,被认为是 “电影美学的革命”。

巴赞则标新立异,把电影的特性归结为照相性,并从这一特性出发,强调电影的逼真性和纪实性,推动了电影语言的发展。没有长镜头,就不会有现代电影。

固定长镜头、 景深长镜头和运动长镜头。

1.固定长镜头:机位固定不动、 连续拍摄一个场面所形成的镜头称固定为长镜头。

2.景深长镜头:使处在纵深处不同位置上的景物(从前景到后景) 都能看清,用大景深镜头,可以使火车出现在远处(相当于远景)、 逐渐驶近(相当于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都能看清。

3.运动长镜头:用摄影机的推、 拉、 摇、 移、 跟等运动拍摄的方法形成多景别、多角度(方位、 高度) 变化的拍摄方法,称为运动长镜头。

景别是指在电影中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一般分为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和特写。 在一些分镜头剧本中,也常出现中近景、 大全景、 大远景以及大特写等名称。

景别取决于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所使用的镜头焦距的长短这两个因素。划分方法有两种: 一种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为准,凡拍摄其局部则为中景和近景;另一种以画框截取人身体部位多少为标准。一般多采用后一种划分法。

远景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并在抒发情感、 渲染气氛方面发挥作用。 这种镜头经常出现在史诗类电影中,如战争片、 历史片、 太空科幻片等。 远景镜头的长度一般不应少于10秒。

全景是表现人物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全景往往是拍摄一场戏的总画面,它制约着该场戏中切换镜头时的光线、 影调、 色调、 人物方向和位置,使之衔接,全景可容纳角色的整个身体。全景镜头的长度一般不应少于6秒。

中景是表现人物膝盖、 腰部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可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感交流,有利于交代人与人、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表演场景中的常用镜头,也可以用来做叙事性镜头。 中景是具有较强功用性的镜头,占有较大的比例。

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运用近景时,可以使观众看清演员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中,容易产生共鸣。

特写镜头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电影画面。 可把人或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 特写镜头往往能将演员细微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常被用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其情绪,有时也用来突出某一物体细部特征,揭示特定含义。

特写是电影中刻画人物、 描写细节的独特表现手法,也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写镜头一般较短,在视觉上贴近观众,容易给人以视觉上、心理上的强烈感染力。 特写镜头因具有极其鲜明、 强烈的视觉效果,在一部影片中不宜多用。 影片中还会经常使用特写镜头作为转场画面。

大特写是特写镜头的演变。

角度由 “摄影机” 的位置所决定,与被摄物体无关。 一般而言,电影中有7种常用的镜头角度,即鸟瞰角度、俯角度、水平角度、 正面角度、 仰角度、 侧面角度及斜侧角度。 由拍摄距离、 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3个因素决定。

仰角度又称 “仰拍” ,景物的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下部画外,有净化背景的作用。 画面中竖向的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 仰角镜头常被用于表现崇高、 庄严、 伟大的气势。有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也可利用透视变形打造夸张效果。

俯角度又称 “俯拍”。画面中竖向的线条有下方透视集中的趋势。 俯角度镜头常被用来描述环境特色,有时也用来表现压抑、 低沉的气氛,处理群众场面可产生壮观宏伟的气势。 也可利用透视变形产生夸张的效果。

鸟瞰角度是一种以在天空中飞翔的鸟类视角为镜头视角的摄像位置。 鸟瞰镜头使观众对视野中的事物产生极具宏观感。 因为利用高高在上的视角进行拍摄充满了主宰性,会引发被摄物产生一种若有若无的悲壮宿命感。

水平角度 画面中的地平线处于画面中央,易造成画面分割的感觉。 采用一些水平视线角度拍摄的画面,以便用于叙述场景。

斜侧角度:摄影机处于被摄物体的正面和侧面之间的位置。 可以表现其侧面的部分特征,可产生鲜明的立体感和较好的透视效果。

运动摄影亦称“运动拍摄”,即摄影机在推、 拉、 摇、 移、 跟、升、降、 旋转和晃动等不同形式的运动中进行拍摄。 运动摄影是以逐渐依次扩展或集中为展示形式表现客观事物的。这有助于突破电影的固定画幅比例的界限,能够扩展视野增强画面的动感和空间感,丰富画面的造型,还有助于描绘事件发生、 发展的真实过程,表现事物在时空转换中的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增强逼真性。 既有利于表现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又可为演员表演的连贯性提供有利条件。 运动摄影所产生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在影片中可更好地体现出其寓意、 对比、 强调、 联想、 反衬等多种艺术效果。

推镜头简称 “推” ,使观众有视线前移的感觉。 可在一个镜头中了解到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背景、 环境的关系,并可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可信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拉镜头简称 “拉” ,特点是不让观众马上看到景物和环境的整体,而是逐步扩展视野的范围,并可在同一镜头内逐渐了解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产生悬念、 对比、 联想等艺术效果。

摇镜头也称“摇摄”、 “摇拍”,简称“摇外0 ,只有机身做上下、 左右、 旋转等运动。 摇摄的方向可与动体的方向相同,也可相反,画面均呈现出动态构图,它逐一展示、 逐渐扩展景物,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揭示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烘托情绪与气氛等多种艺术效果。

移动镜头又称“移摄”,简称 “移”,它既可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能交代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 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的运动保持连贯。

升降镜头简称“升、 降”,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前景,则能加强空间深度的幻觉,产生高度感。 它常用以展示事件的规模、 气势,或表现处于上升或下降运动中人物的主观视角。 与推、 拉、 横移和变焦距镜头结合使用,能产生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

甩镜头又称 “闪摇镜头”,即速度极快地摇摄镜头。 有多种闪摇形式: 从一个景物闪摇到另一个景物; 旋转的闪摇; 有起幅而无落幅的闪摇; 从左摇到右,又从右摇到左; 上下闪摇; 斜线闪摇等。

晃动镜头是指拍摄过程中摄影机机身做上下、 左右、 前后摇摆运动进行的拍摄。 常用于主观镜头,如酒醉、 精神恍惚等,或产生乘船、 乘车摇晃、 颠簸等效果,可创造特定的艺术气氛。

旋转镜头是指被摄主体或背景呈旋转效果的画面。

常用的拍摄方法有:

1.沿镜头头光轴或接近镜头光轴仰角旋转拍摄,相机超过360°

2.摄像机超过360°快速环摇拍摄;

3.被摄主题语摄影机位置转盘上做超过360°快速还移拍摄

4.摄影机围绕被摄物体做360°快速环移拍摄;

5.使用可旋转的光学镜头,在摄影机不动的条件下,将胶片上的影像倒转、倒置或转到360°圆中的任何角度。 转动时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两个方向;

6.使用技巧印片机,印制旋转的画面。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利用可旋转的运载工具拍摄也可以获得旋转效果。

旋转镜头多用于表现人物在旋转中的主观视线或晕眩感,或以此烘托及渲染气氛。

升格镜头是指提高摄影机运转频率的一种拍摄方法。 频率可用胶片每秒通过的画幅格数来表示,正常频率为24格/秒,高于24格即为升格。 可以根据需要升至32格/秒、 40格/秒、 48格/秒、 64格/秒、80格/秒、 96格/秒、 128格/秒等。在影片中它能产生幻觉、 迷离、 柔情、 腾越等艺术效果。

降格镜头是指降低摄影机运转频率的一种拍摄方法。正常频率为24格/秒,低于24格/秒即为降格。 可以根据不同要求降到16格/秒、 12格/秒、 8格/秒、 4格/秒、2格/秒、 1格/秒,甚至可以降到几个小时或几个小时拍一格,格数降得越少,放映时(24格/秒不变)画面上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快。

焦距是镜头的中央点到光线聚集的焦点之间的距离。 不同的焦距会产生不同的透视效果。

通常我们以不同的透视效果来区分3种镜头,即短焦距镜头、 中焦距镜头和长焦距镜头。

短焦距镜头又称广角镜头,焦距小于35mm的镜头就是广角镜头。

中焦距镜头又称标准镜头,现在常用的镜头是35~50mm。 标准镜头在一部影片中运用的次数也是最多的。

长焦距镜头又称长焦镜头,假如角度改变空间,长焦距镜头则以摄影机为轴心,将四周景物扁平化。 现在使用的长焦镜头大约在75-250mm之间,或更长。长焦镜头也会影响主体事物的变化,由于它将距离扁平化,因此物体朝向镜头方向运动时,会显得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到达。

焦距的长度不仅会影响事物的形状和大小,同时还能决定画面的景深效果。 变焦镜头是指在同一场景中改变场景的透视关系。 变焦能产生有趣而独特的大小与景深变形。

景深镜头,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景深相机轴线所测定物体的距离。在对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都能形成清晰的图像,这一前一后的距离便叫做景深。 被摄体所在的这段空间的长度就叫景深。景深就是对好焦距的范围。

移焦是指镜头可以先对焦在前景物体,而使后面模糊,之后则移焦到后景物体,而使前景模糊。 另外,移焦也可以从后景转到前景。

场面调度一词借自法国剧场,原意是“舞台上的布位”。 舞台上的演员与布景陈设、 走位,均以三维空间观念设计。

电影场面调度基本上包括两个层次,即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

演员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运动方向、 所处的位置的更动,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发生交流时的动态与静态的变化等。 造成画面的不同造型、 不同景别,揭示人物关系及其情绪的变化,以获得银幕效果。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的结合构成了电影的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的依据主要是剧本提供的内容,作者描述的人物性格与心理活动、 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导演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产生场面调度的构思,并在影片摄制过程中逐步实现这一构思。除了能产生银幕画面的构成作用,传递富于表现力的造型美之外,它对刻画人物性格、 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演染环境气氛、 寄寓哲理思想、 创作特殊意境等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审美作用,增强艺术的感染力量,活跃和推动观众的联想,从而满足观众的审美感受。

人类学家爱德华 ・霍尔将人类使用距离的关系分为4种即亲密的、 个人的、 社会的、 公众的。

爱德华 • 霍尔从人的皮肤至18英寸远称之为 “亲近距离” ,这种距离有人与人间身体的爱、 安慰和温柔关系。 “亲密距离”比较接近特写和大特写镜头。

“个人距离” 大概是18英寸到4英尺的距离(约手臂长)。 “个人距离” 约是中近景镜头。

“社会距离” 约为4英尺到12英尺。 通常是非私人间的公事距离,或是社交场合的距离,“社会距离” 约在中景和全景距离内。

“公众距离” 则是12英尺至25英尺或更远的距离。 “公众距离” 则在全景和大全景内。

空间的造型处理手法很多: 如设置前、 中、 后景,构成有纵深感的三度空间; 运用透视合成与假透视远离扩展有限空间; 使用烟、 雾、 气等手法造成虚幻空间; 用阶层梯级高低错落形成空间的节奏感; 用曲折迂回、阻隔叠嶂、 借景映衬等布局,使空间环境变幻无穷。

灯光几乎可以决定一个影像的震撼力。 亮光可吸引我们的注意,或泄露一个重要的举动; 而阴影则能掩饰某些细节,制造悬疑。

艺术家用黑暗来象征恐惧、 邪恶、 未知之事,光明则代表了安全、 美德、 真理和欢愉。

三点式布光也常用于低反差布光,低反差布光不强调明暗对比,主要着重在全面打亮的设计。

色彩基调从属于影片总的情绪基调, 是总的视觉氛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影片情绪基调的主要视觉手段。 影响一部影片色彩基调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环境色调的选择,化妆、 服装和道具色彩的配置,光线的处理,后期电脑调色。

根据影片的主体、 题材、 风格、 样式,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材料工艺,描绘角色的外部形象,以诱发演员的心里、 神态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

场面调度中除了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之外,导演还应注意控制和选择画面的空间造型、 光影、 色彩、 道具、 演员的服装和化妆等重要造型因素。

化妆造型形象具有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特点是强调直观的真实性,不甚采取装饰性的手法和假定性的色彩。

场面调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 常见的有纵深场面调度、 重复性场面调度、 对比性场面调度、 象征性场面调度等。

纵深性场面调度是指导演通过演员或摄影机的运动利用一个镜头内景别、 构图、 光影、 场面、 环境气氛、 人物动作等造型因素的变化来加强导演赋予这个镜头的思想含义。

重复性场面调度一般指重复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 不仅可以给观众造成情绪的冲击力量,还能使之由情向理的方向转化,使观众进入思考,获得新的认识价值。

对比性场面调度是指把相同或相反的事物加以比较或衬托,可以使对比的双方相互辉映,能够更生动、 更鲜明地显示出各自的性格和特点。 如将动与静、快与慢、 明与暗、 强与弱、 冷色与暖色、 前景与后景、 开放与封闭等强烈的对比因素纳入到场面调度之中,以增强艺术的反差和对比度。

象征性场面调度,是指导演借助场面调度寄托某种寓意或象征某种事物的内在含义口 把深层次的思想隐藏在浮露的形象之下,将一些不便直说的情理转化为婉转含蓄的形象,让观众去感知、 去思索、 去意会,从而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轴线,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 运动方向和对象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 根据导演的场面调度,在同一场景中拍摄相连镜头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摄影角度的处理要遵守轴线规则,即在轴线一侧180° 之内设置摄影角度。 这是构成画面空间统一感的基本条件。

越轴的方法 :

\1. 利用对象的运动改变轴线,下一个连接的镜头按照已改变的轴线设置角度

\2. 利用摄影机的运动越过轴线

\3. 用无明确方向的中性镜头或特写镜头来间隔轴线两边的镜头,以缓和由于越轴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跳跃。

\4. 用对象的细部特写镜头来过渡。 这种方法与第3种方法相似,其区别在于景别不同

\5. 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

\6. 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个轴线完成空间的统一

反拍也称 “反打”,是电影摄影角度的一种。 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角度。

以拍摄人物为例: 前一镜头从正面拍摄,后一镜头从反面或反侧面拍摄。 电影的反拍可以使人看不到环境的完整性,赋予真实感。 反拍镜头的运用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面和立体形态,为塑造人物和演员表演提供条件。 由于反拍镜头可以拍摄对象的另一面,在一组镜头中可以起到对比、 暗示、 强调和渲染的作用。

总角度又称“总方向”、 “主要角度”,这是为保证景物空间关系的统一和正确表达场面调度所确定的全景拍摄角度。 多用于早期电影中,一般总角度用全景镜头来表现。

内反拍角度是电影摄影角度的一种。 在轴线的一侧两个方向相背的摄影角度。 常用于主观视点的镜头。

外反拍角度是电影摄影角度的一种。 在轴线的一侧两个方向相对的摄影角度。 在以这种角度构成的画面中,两个人物可以互为前景和后景,具有明显的透视效果。这是一种客观角度。

影片的声音包括音乐、 音响、 语言3大部分。电影是视听艺术,导演在处理声音与声音的关系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用以处理人物、 烘托环境、 揭示画外空间等,并在总体上形成影片的节奏感和风格样式。 在表现手法上,声音处理可以运用淡入淡出、 主观音、 自然声、 非自然声等;在声画关系上,可采用音画对位、 音画分立、 音画对比、 非同步声、无声等。

音响通常用于还原生活真实、 渲染气氛,然而也可通过改变音量、 声调等发挥表情达意的作用,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声音主题,具有象征意义。

对白可以塑造人物、 揭示剧情、 延伸视觉空间。 画外音独白也是语言处理的一种方法。

音量又称声强。 音量是由空气中的振动感觉到声音的存在,而振幅决定了音量的大小。 在影片中更是经常要控制音量。 音量的大小影响距离感,通常声音越大,我们就会认为距离越近。 衡量音量的单位为分贝( db )。

声音振动的频率控制着音调,即声音的“高音” 和“低音”。 在生活与电影中,大部分的声音都是混合声,有不同频率的组合。

声音各部分的调和赋予声音特定的风味或声调,音乐家们称之为音色。 它是形成声音“感觉” 及“质地” 的依据。

节奏是表现声音的时间特色,可以分为有节奏和无节奏。

声音的规律性可以产生一定的宁静感、 安全感,或者会让人觉得很唠叨、 很烦人。 而不规则的声音可以让人警觉、 受惊吓、 困惑或者忍俊不禁。

节奏、 音量、 音调、 音色可以帮助观众感受整部影片。

空间和时间是由视听结合决定的,场景的连续或分割也是如此。 通常,声音和画面能够同步,但为了叙事需要,声音和画面也可以不同步。

在声画关系中,无声处理是较极端的手法,但如果运用得恰当,就能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使观众高度集中注意,常用来表达紧张、 恐怖或肃穆的气氛 。

画内声音:画内声音是指画面上我们看得到的声源所发出的声音。 典型画内声音包括与口形同步的语言声、 关门声、 脚步声、 海浪声、 孩子们的戏耍声等等。

画外声音:画外声音是指画面上观众看不到声源的声音。 画外声音的另一个区别是声音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主动声音引起问题和好奇心,被动声音营造气氛和环境,包装并稳定剪辑点前后的画面,使剪辑点变得流畅。

主观声音:主观声音是深入到影片中人物内心世界,展示其心理状态的非银幕场景空间内的声音。

客观声音:客观声音是画面空间内和空间外存在的声源所发出的声音。 剧中人的对白、 歌唱等。 这些声音会起到叙事的作用,使画面空间变得真实,使影片获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电影音乐是专为影片找来音乐人创作(原创音乐),或选用已有音乐作品(挪用音乐)为影片编配音乐。

音乐是对白以外另一个叙事空间,但音乐不像对白,对白多以人物的语气、 语调组成。音乐却拥有多种多样的先天特性,包括透过其旋律、 曲式、 歌词及其历史背景等,可以具象呈现,也可以抽象表达,它们既可如同旁白属于直接的叙事线索,比如作为一种时代氛围的表达;也可以成为隐含的叙事工具。

旋律:旋律是由不同高低、 不同长短、 不同强弱的乐音组成,是塑造音 乐形象、 抒发音乐情感的主要手段。 是体现影片主题、 塑造人物形象、 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耍手段。 人物通过类型(乐器)、 目标( 音调中心 ) 、能力(范围) 和情绪等级(音色)来表现。

和声:和声结构为要表现的音乐提供情绪和空间背景。

不和谐音可以形成张力和戏剧,使观众产生对解决冲突的向往。

节奏:音乐和电影都是时间表现的艺术形式(与绘画和雕塑相对) 。节奏和速度的感知是通过所发生事件的实际频率,时间段内传送的信息多少,在我们内心深处、 理智上、情感上的卷入程度来实现的。

乐句:一个乐句包括一个由旋律、 和声、 节奏、 意图组成完整的思想,乐句是整个乐曲的组成单位。 同样地,剧本或影片也有; 场景里面表现单一思想的回合,作为组成单位; 情节里面的完整场景,其目的是把单一的思想连接成为物质流; 一系列的场景,其连接组合的目的是使故事朝新的戏剧方向发展。

音乐的作用 :有情感表现、 连贯性、 叙事提示以及完整性这几种功能。

音乐的抽象性给电影留出了很多空间,引发更多使人利用幻想力创造的思考空间。 曲式、 旋律、 节奏成就了构筑音乐的一个无形思维空间。

1.情感表现:音乐可以催眠,使观众感受到看不见的和听不到的事物、表现人物的精神过程和情感过程。

2.连贯性:当声音或画面有间断的时候,音乐可以填补这个缺口。

3.叙事提示:音乐可以帮助观众确定背景、 人物以及叙事事件,让观众有一个特定的视角。

4.叙事完整性:音乐通过运用重复、 变奏、 对位等手段,能够帮助形成影片的形式统一,这也是对叙事的支持。

音画关系是指音乐与画面在影片中的结合关系。一般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形式,其中音画对位又包括音画并行和音画对立。

音画同步:音画同步是音画关系的一种。音乐强调了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起着烘托、 渲染画面的作用 。

音画对位:音画对位也是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作品中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旋律声部结合为和谐整体。这个概念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 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与1928年在《未来的有声影片》 (创言宣言) 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普多夫金在1933年导演的影片《逃兵》 中,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一原则。

音画并行是指音乐以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的内容容量。

音响是除语言和音乐之外电影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音响不只是重复画面上已出现的事物,而旦是作为剧情元素纳入影片的结构中,成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

自然音响。

背景音响。

机械音响。

枪炮音响。

特殊音响 :音响在影片中能够增加生活气息、 烘托气氛、 扩大视野、 赋予画面以具体的深度和广度。

语言包括对白和旁白两大类。 性格通常是通过语言模式的类型来表现的。

在电影中所有说出的台词都叫对白,亦称 “台词”。影视语言作为人类思想交流的媒介,它既有表意功能,同时又能创造出艺术美感。对白要与影像相互配合,否则观众会感到困惑及不和谐。

电影语言是口说而非书写的形式,而表演的演员常能利用声音的高低抑扬甚至断句造成不同的效果。

旁白是电影艺术中以“画外音” 形式出现的解说性、 评论性语言。 通常以剧作者“第三人称式” 的客观观点或以某剧中人物“第一人称式” 的主观观点出现。 通常被作为剧作结构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说明剧情发展的时间、 地点、 时代背景; 对剧情大幅度的时空跨越; 介绍人物; 对剧情的某些内容做必要的解释或发表具有哲理性和柔情性的议论等方面。旁白大多不追求口语化。 相反,它追求书面语言那种较为严密的语法结构和逻辑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旁白能够使电影产生主观色彩,旦通常带有宿命意味。

动画片的发展壮大也促使了拟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角色和物体都跟形成该场戏中情绪上紧张关系的动作相关。 环境的声音包括内景和外景,通过不同的声音使人对所处环境产生的感知,也可以用音乐来烘托影片的环境气氛。 转场声音是电影中用于衔接前后两场戏或两个段落的音乐。这种音乐既可以用整段的乐曲,也可以用短小的乐句。

剪辑是影片制作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的一次再创作。 “剪辑” 在英文中是editing, 和“编辑” 是同一个词。 剪辑” 原意为安装、 组合、 构成,音译成中文就是 “蒙太奇”。

剪辑工作包括画面剪辑和声音剪辑两个方面,是技术同时也是艺术工作。

蒙太奇思维是电影创作的一种思维方法。编剧和导演进行创作构思时,在想象中形成的连续不断、 结构独特、 合乎逻辑、 节奏准确的画面与声音形象的思维活动。 通过这种思维方法来表达影片的内容与思想、 塑造人物、 描绘场景。蒙太奇句子是一组镜头经有机组合构成逻辑连贯、 富于节奏、 含义相对完整的电影片段。蒙太奇段落是影片中由若干蒙太奇句子或场面有机组合成的可以表现相当完整内容的大单元。

平行蒙太奇: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二三件事同时在异地进展着,互相有呼应又有联系,彼此起着促进刺激的作用,这种表现方式就是平行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是利用同一时间和不同空间内容的镜头交叉地组接起来,使两种动作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

复现蒙太奇:从内容到性质完全一致的镜头画面反复出现。 这种画面总是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其用意是加强影片主题思想或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折,从而唤起观众对影片主题和主人公的深刻印象或认识。

对比蒙太奇:对比蒙太奇是通过镜头( 或场面、 段落 ) 之间在内容上( 如贫与富、 苦与乐、 生与死、 成功与失败、 高尚与卑下等) 或形式上的(如景别的大小、 角度的俯仰、 光线的明暗、 色彩的冷暖浓淡、 声音的强弱、 动与静等) 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强化所表现的内容、 情绪和思想。

积累蒙太奇:利用从内容到性质上相同的一些类型的画面,而在这一类画面里面表现的主体是不一致的,按照动作和造型特征,取其不同的长度组接起来,构成一种紧张的场面,造成预想的气氛和节奏。 这种剪辑方法就是积累蒙太奇。

联想蒙太奇:用内容截然不同的一些镜头画面,连续地组接起来,造成一种意义,使人们去推测这个意义的本质。

象征蒙太奇:按照剧情的发展和情节的需要,利用景物镜头直接说明影片主题和人思想活动。

错觉蒙太奇:这种构成方法首先是故意使观众猜想到情节的必然发展,但忽然来一个180度大转弯,结果不是人们所预料的镜头,而是恰恰相反,出乎意料。

扩大与集中蒙太奇:由近景或特写逐渐扩大到全景或远景,使观众从细部看到整体,造成一种特定的气氛。

剪辑可通过相似性或差异性使两个镜头内的图形产生关系,相互影响。 画面的造型因素包括构图、 方位、 景别、 角度、 光影、 色彩、镜头运动、 主体活动,这8个方面构成了画面的造型要素。

节奏是剪辑对镜头长短等有逻辑性和规律性的安排。 逻辑性主要体现在结构中。 规律性则更多地体现在节奏处理中。

对镜头有规律有起伏张弛的安排皆可称节律。 这种镜头形成的合理安排,就是剪辑节奏的全部工作。

镜头组接与时空的关系是指在剪辑创作中,对处理镜头组接时间空间关系的规律性的把握。

剪辑涉及到镜头之间的时间空间关系时,通常有4种情况,即时空压缩处理、 时空延伸处理、 时空跳跃处理、空间方向处理。

时空压缩处理。在镜头组接中利用人物的动作、 镜头的运动、 视距和视角的变化、 光学技巧、 插入镜头以及音响、 音乐等因素来压缩时间过程或空间距离。 不仅可以取得流畅的镜头转换效果,并能使观众很自然的接受这种假定的时空连贯性。

时空延伸处理:时空延伸处理。 影片中某个关键性的段落,当需要展开来进行细致描写或需要造成特殊的强烈印象时,往往在镜头组接中有意识地延长时间或扩大空间。 不过这样的处理只适用于影片中个别段落,运用不当则会产生动作繁琐、 节奏拖沓等效果。 这种方法常被用在动画片里。

时空跳跃处理:时空跳跃处理。 在镜头组接或段落转换中,有时需要观众明显地感觉到时间或空间的大幅度跳跃,使各个有意义的戏剧动作片段相互队列,产生创造性的联想效果。 同时,影片中的时空跳跃也是一种艺术上的省略手段。

空间方向处理 :镜头之间的方向关系,包括画面主体的运动方向、 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视线交流关系等,都要有一定的逻辑性,通常称为画面的方向性。 一般场面的方向关系都应严格按照电影摄影轴线的规律来处理。 为了制造某种特殊的冲击效果,有些影片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跳轴。

人物动作的连续性 :

动作分解法:人物形体动作剪辑技法之一。特点是上下镜头的动作长度大致保持相等,即上一个镜头留多少下一个镜头也留多少。一般来说,人物的起坐、握手、拥抱、走路、开关门窗等动作都可以采用分解法。

动作错觉法 :动作错觉法是人物形体动作剪辑技法之一。 通过恰当地运用电影特性的某些错觉,加强动作性和节奏感的剪辑方法。

动作增减法:动作增减法既耍使人物形体动作符合生活的逻辑,更要体现出戏剧动作的艺术真实。

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衔接 :静接静 :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切换方法。因此静接静也同样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一种组接方法。静接静还包括在场景段落转换处和各种运动镜头之间在头尾静处的组接,它更多注重镜头的连贯性,不强调运动的连续性。

动接动***:***在两个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相连镜头的切换方法。 不同主体镜头的切换方法。动接动也包括各种运动镜头的组接。

静接动:动感不明显的镜头紧接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 前面镜头的静止画面中往往蕴含着强烈的内在情绪。

动接静:在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是镜头组接的特殊方式。

动作转场剪辑 :动作转场剪辑是剪辑技法之一。 借助人物、 动物、 交通工具或战争工具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

特写转场剪辑 :用特写镜头来结束一场戏或从特 写镜头开始一场戏的剪辑手法。 用特写镜头结束一场戏或用特写镜头开展一场戏都是为了强调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情绪,有时是为了表示某一物件、 道具(如钟表、闪动着的红灯、 十字架等) 所含有的时空概念和象征性含义,以造成完整的段落感。

语言转场剪辑:利用后一场戏对白首句与前一场戏对白末句的衔接,或重复的有机联系来达到场景转换的自然过渡。

音乐转场剪辑 :有时它能使人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回味中,有时则能给人造成对即将降临的灾难和不幸的预感。

音响转场剪辑 :有时还用这种转场的音响效果作为唤起人物和观众回忆与联想的艺术手段。

景物转场剪辑 :景物镜头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以景物为主、 物为陪衬的镜头,用这类镜头作转场剪辑,既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也表示时间和季节变化,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段。 另一种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

情绪转场剪辑:利用情绪渲染的延续性作转场处理,借助情绪的贯穿性来转换场面,起到承上启下、 一气呵成的作用。

光学技巧转场剪辑 :传统的电影手法 ,省略时间和空间过程的作用 ,诸如 “叠印”、 “化出”、 “化入”、 “渐隐”、“渐显”、 等技巧。渐显,渐隐,化出,化入,划出,划入,帘出,帘入,圈出,圈入。

无技巧转场剪辑是: “切出”、 “切入”,又称 “跳切”。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微信分享二维码

You Found Me.

支付宝
微信